本文作者:库弗

汽车线束电线绞合「汽车线束缠胶视频」

库弗 2024-02-18 03:50:09

接下来,给各位带来的是汽车线束电线绞合的相关解答,其中也会对汽车线束缠胶视频进行详细解释,假如帮助到您,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线束工艺(汽车电子领域的重要工艺)

1、线束工艺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线材切割、剥皮、绞合、绝缘、编织、绑扎、测试和包装等环节。线材切割 线材切割是线束工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

 汽车线束电线绞合「汽车线束缠胶视频」

2、汽车线束生产的第一个工位是开线工艺。开线工艺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进度,一旦出现错误特别是开线尺寸偏短,会导致所有工位的返工,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

3、此外,线束工艺还包括编制材料消耗定额明细表、工时测算、工人培训等,由于技术含量值不高,这些也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汽车线束在车内电子技术含量和质量,逐渐成为评价汽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4、线束生产的第一个工位是开线工艺。开线工艺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进度,一旦出现错误特别是开线尺寸偏短,会导致所有工位的返工,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

5、高压线束工艺是指将多个电线束进行绑扎、连接和保护的工艺。它通常用于电气设备、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电线,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汽车线束电线绞合「汽车线束缠胶视频」

6、此外,汽车线束生产的具体流程,所要注意的细节也非常多,可以参考浩智电子的某些文章,例如:浅谈汽车线束装配与维修的工艺、汽车线束设计的形式等等,这些文章还是有所参考价值,但有些技术的实际操作上,还得自己摸索。

如何保证汽车线束柔软性

1、必须选择外部有较厚、耐磨的橡胶材料的导线;行李厢盖上的导线要在低温下保持其弹性,所以要选用冷弹性导线保证其正常工作;门内线则需要耐弯曲性要高。

2、一般,对汽车保养比较在行的车友可能知道,电线束是需要定期用线束保护剂进行保养的。因为将线束保护剂喷在线束上,相当于给线束增加了一个保护层,有防潮和防氧化的作用。

3、考虑装配工艺性、维修工艺性(1)装配时不要把线束拉的太紧(尤其在横向布置线束),避免行驶车辆在颠簸状态下,引起线束固定点位置错动,导致两固定点之间距离瞬间增大,从而拉长线束造成线束内部接点拉脱/虚接、导线参数变化,甚至拉断导线。

 汽车线束电线绞合「汽车线束缠胶视频」

4、发动机周围环境温度高,腐蚀性气体和液体也较多,因此发动机线束的导线一定要使用耐高温、耐油、耐振动、耐摩擦导线。自动变速器上的导线使用的是耐液压油、耐高温、温度稳定性好的导线。

5、材料不同:软管由PVC、PE、PP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腐蚀性,能够承受较大的挠曲力和振动,常用于汽车发动机舱内的线束保护。

汽车线束节点的设计与防护

1、线束接点的设计方式 汽车线束接点设计常用的方式有短路器替代、超声波焊接(高频焊)、U型卡端子压接、锡料点焊等。

2、(1)线束布置应沿边、沿槽(车身上设计的走线槽),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力。驾驶室内不得有线束外露;在可以观察到线束的位置,如:机舱部位,设置醒目的吸引点或醒目的颜色,在此安装的线束不突出、不显眼。

3、护套分装工位料架增加防落地保护兜 有些汽车线束的回路线尺寸偏长,像底盘线束,最长回路可达到6090mm,在护套分装工位,易出现拖地情况,料架增加保护兜,可有效防止端子拖地,减少了端子被踩风险。

4、线束如何可靠工作也是汽车电气线束布置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主要通过采取增加线束覆盖物对线束本体进行防护、对线束通过饭金孔处进行可靠防护、增加线束固定支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线束分段等措施,提高线束一工作的可靠性。

汽车线束:绞合跳线能先穿护套再绞合吗,有其它影响吗。

比如:有的导线需要先穿过护套后才可压接,它需要先预装导线然后从预装工位返回再压接;还有刺破式压接用到专用的压接工具,这种压接方式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性能。

ABS线束总成使用的耐150-200℃高温、外保护绝缘层硬、耐磨、但线芯要大于133根的绞合导线。动力线如起动机交流发电机输出线蓄电池线所用的导线为能承受大电流绝缘层散热性能好、电压降低的特殊导线。

易熔线由多股绞合线外包耐热性能好的绝缘护套制成,与普通低压导线相比更为柔软,一般长度有50mm、100mm和150mm三种。通常接在电路起始端,即蓄电池正极端附近。易熔线不能绑扎于线束内,也不得被其他物件所包裹。

转正后工作的越久工资会越来越高,但是员工刚开始进去可能工资会低一点。在汽车线束厂工作的员工各项待遇相较以前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高于一般企业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应该处于当地工资待遇的高层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线束缠胶视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